=-----= -----= -----= -----= -----= -----= -----= -----= -----= -----= -----= -----=
中國《羽毛球》雜誌 2012年 12月號
撰文: 天堂有羽
福爾摩斯笑道:“你不知道嗎?很慚愧,我寫過幾篇專論,全是技術方面的。你記得不記得那一篇 ‘論各種煙灰的辨認’?在那裡面,我舉出了一百四十種雪茄煙、紙煙、煙斗絲的煙灰,還用彩色的插圖說明各種煙灰的區別。這是在刑事案件審判中常常出現的證據,有時甚至是全案最重要的線索。如果你回憶一下那個傑弗遜•侯波案件,你就會知道:煙灰的辨別,對於破案多少是有些幫助的。譬如說你能確定在一個謀殺案 裡的兇手是吸印度雪茄煙的,這樣,顯然就把你的偵查範圍縮小了。印度雪茄煙的黑灰和‘鳥眼’煙的白灰的不同,在訓練有素的人看來,就如同白菜和馬鈴薯的區別一樣的分明。”
我道:“你對審查細微的事物確實具有特殊的才能。”我感覺到了它們的重要性。
——選自《福爾摩斯探案全集》
我多次在一些穿線的專題中提到,做一個合格的穿線師並不難,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常識與操作方法即可,但做一個“有心”的穿線師就沒那麼容易。你需要變成半個 “福爾摩斯”偵探,掌握一些不易被人發現與關注的細節,類似“各種煙灰的辨認”這樣生僻的冷知識,並通過這些細節回溯,推理、判斷用拍者的特點來設計穿線的個性方案。比如有位省隊御用級別的穿線師,可以閉著眼睛,僅靠手指觸摸球線表層,就能判斷出球線的型號。只有做到這樣,你才能在穿線時穿出自己的差異性與風格,直至形成自己的軟實力,又稱“氣場”。
從這些細節中,普通的球友讀者可以獲取一些特殊信息,從未知到知其然,再到知其所以然,然後運用這些知識來分析自己的特點,揚長避短,也可在遇到野雞穿線師時心明眼亮。
在此,我們列舉通過“偵探之眼”捕捉球拍特點的案例,從這些案例格物致知,見微知著,換一個角度來更全面地理解羽毛球器材理論。
從球線的走線與打結,考證穿線過程的規範性
有很多球友問,沒有足夠的識別能力時,怎麼判斷一把球拍穿線的好與壞?
穿線,有時候就像高手打羽毛球,過招都在細微之處。看似差不多的擊球動作,卻能打出高遠球、平高球、殺球、劈吊等不同球路,球對著球場的4條邊、4個角飛去。高技術背景下,手指手腕小技術的比重很高,對這些小技術的辨識能力會直接影響觀賞樂趣。而穿線,普通人看來就是“穿橫線、穿分隔號、打結”,但在行家眼裡,即使閉上眼睛,只聽彈線的聲音就能判斷大致的磅數與張力,只聽拉線過程中線摩擦與機器開關的聲音,也能基本判斷出一個穿線師的技術等級。
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麥家的小說《風聲》、電影《聽風者》中的聽覺奇才阿炳的看家本領?其實這不過就是背景知識的影響。“魔鬼藏于細節當中”。從不易被別人發現的細節中回溯推理,即使你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,也可大體判斷球線穿得好不好。
我推薦的兩個“魔鬼”細節就是看走線與打結。這兩個細節是追溯穿線過程的最有效的切入點,也是普通球友比較容易掌握的方式。
走線,即應走得規範、簡潔,走得平行,不絞麻花,不交叉壓線。詳細的知識可參考我寫過的專題文章《壓線,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》。
打結與走線一樣,也有規範與簡潔的要求:①打好的結的體積不能太大,外觀不能有太堵孔的感覺,太大、太堵孔就有工廠穿線法與野雞穿線的嫌疑;②結的外觀切忌複雜,複雜則證明穿線師沒掌握好打結的邏輯,可逆推為穿線思維混亂;③打結要“收放自如”,即有一部分能收于線孔之內防止掉磅,又有一部分能放于線孔之外平衡減壓。內外兼修,才能保持拍線彈性與回阻力量的均衡分佈,避免球拍框體或者膠粒等位置單點過度受力,詳情可參考專題文章《HOLD住彈性——打結的學問》。再補充一點,規範的打結,不單單是hold住最後一條分隔號或橫線的彈性,還可以hold住甜區的彈性。有時候光看打結,就可以認出是誰穿的線,這 真像辨認“煙灰”一樣,“在訓練有素的人看來,就如同白菜和馬鈴薯的區別一樣的分明”。
關於打結的不冷的知識還有:質保期內,疑似品質問題造成球拍拍框受損可送檢的前提是,球拍拍線必須保留好現場,不能剪線。剪線會被認為破壞了現場,按慣例,商家可以不接受質保要求。其實就算不剪線,也還有其他一些規定,比如,必須是標準的穿線方法。結的外觀有一票否決權,及格的穿線師在最惡劣的情況下都 要把結打得標準,哪怕面臨像穿線師豬豬所說的需要達到“外科手術般精準”的難度。
從升降磅的特殊偏好,判斷拍主的特點
曾經有一位球友拿球拍找我穿線,他的要求是分隔號加磅,橫線減磅。剛開始,我非常糾結。因為正常來說,“先穿減磅,後穿加磅”和橫線加磅已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常識了,遇到這傢伙還真有點“三觀”被顛覆的感覺。問清不是誤會後,我還專門說明了“反拉是違背羽毛球拍穿線原理的做法,拍框變型、變扁、拉裂與我們無關”的免責內容,最終按這種“反拉”的方式,完整與安全地穿完球拍。這件事讓我認識到,拍框本身的寬容度比想像中要大很多。
後來採訪了國際穿線師教官許正傑,我從他那裡瞭解到“揮拍軌跡對穿線磅數增減的影響”,對這位球友做出了以下推理:打羽毛球前,應該是打網球或者打乒乓球的高手。我又從側面問他:中場抽球的時候是不是很喜歡甩腰?拍主有點驚訝,問是不是跟我打過球。我馬上做出判斷,這個人乒乓球打得不差,又喜歡上了羽毛球。
“反拉”這種做法,實際上就是想把乒乓球的對拉抽球技術“嫁接”到羽毛球的中場平抽技術上。乒乓球擊球時的甩腰動作比打羽毛球、打網球要明顯一點,而且乒乓球拉球與抽球時有一個橫拍向上提拉拍面使球上旋的動作。打羽毛球模擬這個動作時,就會變成球拍的分隔號“咬球”發力,而分隔號加磅,打起來就會有更強的“借力感”。另外,因為拍面向上提拉切擊球托的影響,如果分隔號沒有加夠磅數,就會跑線跑得很嚴重。所以,這種“反拉”的做法雖然與常識相悖,卻與拍主的特點相符。無論理論再怎麼常態化與標準化,最終還是要以人為本。
從起毛的位置與球頭擊打拍框留下的白色印記,判斷拍主的球感與甜區
球線起毛是線與線之間的摩擦所致,擊球的頻率越高,則起毛起得越厲害。所以,看球拍起毛的位置,就能大概知道拍主的擊球習慣。起毛的面積越小,證明拍主的球感越好;起毛如果位於球拍中心偏上的位置,證明拍主技術相對較高;其他位置,特別是球拍偏下的地方起毛,證明拍主經常被動擊球,高手的可能性比較小
拍框上留下的球頭白色印記也是一種判斷依據。印記越多,證明拍主的球感越一般。當然,印記少也不能說明拍主的球感就一定好,因為一些人有定期清潔球拍的習慣。從球頭印記集中的位置,還可以判斷拍主習慣於用拍面的上中下哪個位置擊球。印記多在球拍中間偏上,是最理想的位置;如果拍框下方T型頭附近大量發現球頭印記的話,那只能證明拍主的球感實在不敢恭維了。
曾經有一個人把球拍拿給我看,說拍柄可能鬆了,打球發不了力。我納悶,那把球拍是知名品牌的最高端型號,鬆柄實在像中彩票一樣概率太低。我一看球拍,拍面倒數幾條橫線起毛,T型頭有多處白色球頭印記。我當即就下了結論:這純粹是使用者球感的問題。
幾年前,一位資深球友問,為什麼他斷線都是斷橫線?我覺得奇怪,因為我自己斷線都是斷分隔號,球拍上面都是分隔號起毛,橫線完好。後來我總結了一下,發現這也是判斷拍主特點的一個重要依據。正常來說,七至八成的情況是分隔號先斷,因為分隔號較長,而且擊球的過程中位移頻率較高,而橫線基本上沒有明顯位移;位移率高的分隔號,被磨損的地方是一小點,位移率低的橫線,被磨損的地方是一小段。所以正常的情況,都是分隔號先斷。
後來,我特意看了看自己所在球會的球友的拍線磨損情況,發現有以下特點:用過一段時間的球拍,分隔號基本是打斷的,橫線基本是磨斷的。換句話說,力量越明顯,分隔號越易斷;角度越豐富,橫線越易斷。如果經常斷的是橫線,就可以推斷拍主的力量不是特別大,得分手段不是靠大力殺球為主,而應該是劈殺、抽殺等,擊球的球路不會太常規化,而偏向於大角度的搏殺球路。這部分人,輕力量、重角度是其個性特點。我提供的個性穿線方案是:中間幾條分隔號一定要加夠磅,因為劈球容易走線,而其他分隔號則保持正常磅數;橫線並不需要加足10%,推薦用橫線不加磅的張人穿線法,以獲得更大的甜區面積。
國際認證穿線師教官 Sam Chan, 照片引自他個人專屬網站 http://www.protourstringer.com/
把球拍當樂器,把拍線當琴弦,從音調的高低判斷拍線張力
華人穿線師教父、國際認證穿線師教官 Sam Chan 講過一個故事:在幫一位世界著名網球選手 A 穿線前,因為是第一次與 A 接觸,所以他特別詢問了 A 的前任穿線師 K 關於 A 的特點。但由於贊助商更換了穿線機,磅數的標準要重新設定,於是,Sam 拉好一條拍線後,接通了 K 的電話。他撥動這條拍線發出聲音,讓遠隔重洋的 K 在電話裡聽聲音判斷磅數,然後才把磅數標準重新確認好,並穿出了讓 A 滿意的效果。
中羽線上有一個國外的球友,利用音訊軟體做出彈擊線床聲音高低的曲線圖,其實這就是目前對掉磅現象的最科學的圖型描述。“張力”這個魔鬼一樣的細節,有時候可以表現為不易被別人察覺的聲音。用耳朵穿線, 等於為自己增多了一個籌碼,在穿線設備更換甚至失靈的時候,你仍然可以保證自己穿線的底線。
無獨有偶,後來從李宗偉的御用穿線師那裡得到一個資訊:李宗偉拿到球拍後,用手拍幾下拍面,聽聽聲音就能判斷磅數是否合適。我平時穿完一支球拍,也會習慣地拍擊線床,發出聲音讓客戶聽一聽。聽久了,你就可以形成一種感覺:拍擊的聲音,如果帶點金屬吉他弦的清脆音,就是成功的中高磅;如果帶點尼龍吉他弦的圓滑音,就是成功的中低磅; 如果一點音效也沒有,只發出一個悶音,好像你拍多少力就有多少力被卸掉,那就是失敗的穿線了。
引用網址; http://sports.qq.com/a/20121210/000604.ht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